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中藥大全

玉米須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www.zecc.cn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7-07 17:54:40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【中藥名】玉米須 yumixu

玉米須

【別名】包米須、玉麥須、玉蜀黍蕊。

【英文名】Stigma Maydis

【藥用部位】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頭。
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一年生高大草本,高1.5~4米。稈粗壯,直立,常不分枝,節(jié)間較長,有髓,基部各節(jié)處常有氣生根,入土后,成支柱根。葉互生,葉片寬大,扁平,劍形或長披針形,先端漸尖,邊緣有波狀皺褶,具強壯的中脈,葉鞘包稈,葉舌緊貼莖。雄花聚成開展的圓錐花序,頂生,長達40厘米,雄花序的分枝呈三棱狀,每節(jié)有雄小穗2,每1雄小穗含2小花,兩穎幾等長,膜質(zhì),頂端尖,具纖毛,外稃均為膜質(zhì),透明;雌花序圓柱形,生于葉腋,外面包有多數(shù)鞘狀苞片,雌小穗密集成縱行,排列于粗壯的穗軸上,穎闊,頂端圓形或微凹,外稃膜質(zhì),透明,子房具極長而細弱的花柱,頂端分叉,露出苞外。穎果略呈球形,成熟后超出穎片和稃片之外?;ㄆ?~8月,果期7~9月。
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產(chǎn)。性耐寒,喜向陽土質(zhì)肥沃處。

【采收加工】于玉米成熟時采收,摘取花柱,曬干。

【藥材性狀】雌蕊穗腋生,為多數(shù)鞘狀苞片所包。雌小穗孿生,成8~18行排列于粗壯的海綿狀穗軸上。雌蕊具長絲狀的花柱,長15~25厘米,直徑0.2~0.3厘米,鮮時黃綠色、淡綠色至黃褐色,干后黃白色或淺棕色。氣微,味淡。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平,味甘。歸腎經(jīng)、胃經(jīng)、肝經(jīng)、膽經(jīng)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利尿、消腫、降壓。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。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15~30克,大劑量60克,水煎服,外用:適量,燒煙吸入。用治腎炎水腫、小便不利、濕熱黃疸、膽囊炎、膽結(jié)石、高血壓。

【藥理研究】藥理實驗證實,有利尿、降壓、利膽、降血糖、止血等作用。

【化學成分】含大量硝酸鉀、維生素K3、維生素E醌和苦味苷類、皂苷、揮發(fā)油、樹脂、維生素C及泛酸、肌醇等成分。另含谷甾醇、豆甾醇、生物堿類物質(zhì)、脂肪油、多聚戊糖、黃酮、色素、鞣質(zhì)及尿囊素等。

【使用禁忌】尚不明確。
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血吸蟲病肝硬化,腹水:玉米須30~60克,冬瓜子15克,赤豆30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,15劑為1療程。(《食物中藥與便方》)

②治尿道感染:玉米須15克,金錢草45克,萆薜30克。水煎服。(《湖北中草藥志》)

③治腎臟炎、初期腎結(jié)石:玉蜀黍須,用量不拘,煎濃湯,頻服。(《貴陽市秘方驗方》)

④治尿血:玉米須30克,薺菜花15克,白茅根18克。水煎去渣,1日2次分服。(《食物中藥與便方》)

⑤治高血壓,伴鼻衄、吐血:玉米須、香蕉皮各30克,黃梔子9克。水煎冷卻后服。(《食物中藥與便方》)

⑥治急慢性肝炎:玉米須、太子參各30克。水煎服,每日l劑,早晚分服。有黃疸者加茵陳同煮服;慢性者加虎杖根30克同煎服。(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)

⑦治膽石癥(肝膽管及總膽管泥沙狀結(jié)石,或膽道較小的結(jié)石在靜止期者):玉米須、蘆根各30克,茵陳1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(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)

⑧治糖尿?。河衩醉?0克,薏苡仁、綠豆各30克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藥物志》)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