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根莖類中藥

地榆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zecc.cn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5-29 08:42:46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地榆

地榆

本品為較常用中藥。始載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。本品葉似榆葉初生布地,故名。

別名:黃瓜香、山地瓜、豬人參、血箭草。

來源:為薔薇科植物地榆的干燥根及根莖。野生于山坡草地。

植物形態(tài):為多年生草本,高可達(dá)1.5米,根莖粗壯,生有多數(shù)肥厚的紡錘形根。莖直立,有棱。單數(shù)近心形或截形,邊緣具粗鋸齒,無毛,柄基具托葉?;ㄐ。芗身斏L圓形穗狀花序,花序長1~4厘米,直徑約1厘米,花序梗細(xì)長,萼片4,紫紅色,宿存,無花瓣,雄蕊4,外伸,花紫紅色。子房上位。瘦果褐色,被細(xì)毛。
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華北、東北地區(qū),其他各地亦有分布。

性狀鑒別:根莖為不規(guī)則柱狀,其下生根,根呈紡錘形或上粗下細(xì)的圓柱形,稍彎曲,通常已折斷,長約5~15厘米,直徑約0.5~2厘米。近蘆頭處較粗,頂端具有莖痕。外皮棕褐色或紫褐色,粗糙,顯瘤朽,有縱皺紋及少數(shù)須根痕。質(zhì)堅(jiān)硬,折斷面黃白色,紅棕色或帶紫棕色,形成層明顯,木質(zhì)部黃色,呈放射狀排列。氣微,味苦澀。水浸液,加三氯化鐵溶液,顯藍(lán)紫色(鞣質(zhì))。

以條粗,質(zhì)堅(jiān),無殘莖及須根者為佳。

主要成分:含鞣質(zhì)(為兒茶類)、地榆皂甙和維生素A類物質(zhì)。

藥理作用:1、收斂。在胃腸道能止血,止瀉,用于燒傷能減輕滲出。

2、抗菌。主要對腸內(nèi)致病菌(如宋內(nèi)氏痢疾桿菌、傷寒桿菌、副傷寒桿菌等)有抑制作用,但對金黃色葡萄菌、腦膜炎雙球菌、大型結(jié)核桿菌也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。

高壓消毒后,抗菌能力下降。

炮制:切片,生用或炒炭。

性味:苦、酸、微寒。

歸經(jīng):入肝、腎、大腸經(jīng)。

功能:清熱涼血、止血、有消腫止痛、收斂作用。

主治:便血、血痢、尿血、崩漏、瘡瘍腫毒。外用治水火燙傷。

臨床應(yīng)用:為治療便血、燒傷常用藥。

1、治久痢膿血、便血(如結(jié)腸炎、慢性菌痢等),用地榆炭,有收斂止血作用,再適當(dāng)配伍清熱藥,效果不錯,常用方為地榆煎。

2、治痔瘡出血,常配槐花、黃芩、火麻仁等,涼血、清熱、通便,方如槐榆煎。

3、用于燒傷創(chuàng)面用藥,以地榆配漆大姑、黃柏等,制成糊劑或乳劑外用,敷藥后可見局部分泌物減少。

此外,也有用于治潰瘍病出血、咯血、崩漏、鼻衄等,有一定效果。局部外敷,可治皮炎。

使用注意:1、地榆雖可用于身體各部分急慢性出血,但以治慢性便血為主,效果較好。

2、治燒傷生用,止血炒用。

3、證屬虛寒者慎用。

用量:6~15g單味大劑有時用30~60g。

處方舉例:1、地榆煎:炒地榆12g、鮮生地12g,白芍6g,丹皮6g,炒山梔9g,荊芥炭3g,川黃連3g,木香1.5g(后下),水煎服。

2、槐榆煎:見槐花項(xiàng)下。

3、地榆外敷劑:地榆、漆大姑、黃柏,等分研末,另加少許冰片,攪勻,再加花生油制成20%糊劑,加熱煮沸后外用。

注:1、商品中尚有一種棉地榆,為同屬植物細(xì)葉地榆,與地榆的外形性味基本相似,惟質(zhì)較韌,斷面皮層有黃白色的毛狀纖維。

2、云南尚產(chǎn)一種柴地榆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,當(dāng)?shù)匾嘧鞯赜苡谩?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(xì)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(xì)]

更多焦點(diǎn)熱文

八角蓮

八角蓮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【別名】八角連(《綱目拾遺》),金..[詳細(xì)]

健康養(yǎng)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