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根莖類中藥

貝母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zecc.cn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6-01 08:36:19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貝母為常用中藥,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列為上品。陶弘景謂:其形似聚貝子,故名貝母。因來源和產(chǎn)區(qū)的不同及其性狀的各自特點,商品主要有浙貝、川貝、平貝、生貝四大類。

貝母

1、浙貝母

別名:大貝、珠貝、元寶貝、象貝。

來源: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干燥的鱗莖。均為栽培。
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浙江寧波地區(qū)的鄞縣、奉化象山等地。

采收加工:立夏(5月上旬)前后采挖。洗去泥土,摘除心芽,分成二片呈元寶狀(商品“元寶貝”):個小的,不摘除心芽(商品稱“球貝”),分別放入特制的“木闖籠”內(nèi),懸空掛起,進行闖動,使貝母相互摩擦約20~30分鐘,將

表皮擦凈。至貝母有極少的淡黃色液汁外溢滴下時為度。然后每百斤貝母加石灰粉或貝殼粉3~4斤,使灰粉均勻地粘在貝母之上,以吸上擦出的漿液,再曬干或烘干。

性狀鑒別:(1)元寶貝:均為單一的鱗瓣,半圓形,外凸內(nèi)凹。高約1.7~2厘米。直徑約3~4厘米,厚約0.6~1厘米。外表面黃白相兼,顯粗糙如泛堿狀或被有白色粉末。內(nèi)表面凹陷部分黃棕色,質(zhì)堅實。斷面淡黃白色,顯粉性。氣微,味較苦。

(2)珠貝:鱗莖呈不規(guī)則的扁球形。高約1~1.5厘米,直徑2~3厘米,略如算盤球故稱“珠貝”,由于2~4片鱗瓣及芽心組成,外層兩片較肥厚,內(nèi)層鱗片幼,中間帶有芽心。白色,氣味同元寶貝。

以鱗片肥厚,粉質(zhì)、堅實、色潔白者為佳。

性味:苦寒。

歸經(jīng):人心、肺經(jīng)。

功能:清肺熱化痰,止嗽,解毒。

主治:外感及內(nèi)熱咳嗽,肺癰,肺痿,乳癰,發(fā)背及一切瘡瘍腫毒。

2、川貝類

包括松貝、青貝、爐貝三種。

(1)松貝

別名:尖貝、珍珠貝。

來源: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暗紫貝母干燥的鱗莖。均為野生。
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的黑洼、若兒蓋、毛兒蓋、黑水,理縣、馬爾康等地。過去集散于松潘,故稱“松貝”。青海的果洛;西藏的昌都以及云南等地亦產(chǎn)。

采集加工:6~7月積雪融化后采挖。洗凈泥沙,用礬水擦去橡外皮,再用硫黃熏數(shù)小時,而后用無煙微火烘干或曬干。也有不經(jīng)水洗,先薄攤于烈日之下暴曬,待貝母收干起粉,再篩除泥沙,將貝母放入麻布袋內(nèi),輕輕闖動,撞去附著物和表皮。然后用硫黃熏數(shù)小時。再烘干或曬干。

性狀鑒別:

松貝:是川貝中最小的一種,如豆如球,故又有“珍球貝”之稱。桃形、苡米形或圓椎形,顆粒均勻、完整。高約0.4~0.8厘米,直徑約0.4~0.1厘米,均由兩片鱗瓣合抱而成,一瓣特大略呈馬蹄形;一瓣特小呈披針形。小瓣被大瓣包裹

并略凸陷于大瓣之中,俗稱“懷中抱月”。頂端鈍尖,均為閉口而無芽孔或開裂,底部略平坦,能放平坐穩(wěn)。底部的中心有殘留的褐色根蒂,除根蒂外,全體白色或微帶黃色。質(zhì)堅實,光潤而顯粉性。將兩個鱗瓣剝開后,中心仍有更小的鱗瓣。斷面白色顯粉性顆粒。氣微,略微苦。

以粒小,均勻,完整,質(zhì)堅實、色白而有光澤者為佳。

(2)青貝

來源: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卷葉貝母等種貝母野生。
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;青海玉樹、果洛;西藏昌都、山南地區(qū);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德欽、貢山、中甸等地。

加工方法:同松貝。

性狀鑒別:鱗莖略呈桃形,大小不一。直徑0.6~2厘米,高0.6~1.8厘米。外層兩鱗大小幾乎相等,相對合抱。頂端鈍尖而多偏斜,多為開口呈孔狀或微開裂,殘莖及幼小的鱗瓣多吐露于孔口。底部略平坦,一般多能放平坐穩(wěn),根蒂略凹陷,殘留有黃褐色根痕。全體淡黃色,較光潔,顯粉性質(zhì)堅實但不及松貝。剝開兩瓣可見幼鱗瓣一二枚及莖芽一枚。斷面白色。氣微、味苦。

以鱗莖均勻完整,色白、粉性足者為佳。

(3)爐貝

別名:知貝。

來源:為梭砂貝。干燥的鱗莖。
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。西藏昌都地區(qū)以及那曲的索縣、巴青、比如、加黎等地。過云多集散于康定(三國時期諸葛亮曾在這里設(shè)爐造箭,故地名為打箭爐)故名爐貝。

加工方法:同松貝。

性狀鑒別:鱗莖呈棱形或心臟形。高約1.5~2.5厘米,直徑0.8~1.8厘米。外層兩瓣幾乎相等,單鱗瓣形如馬牙或白貝齒。頂端較瘦尖,均呈開裂或開口狀。底部偏斜,鈍尖或鈍圓,根蒂亦向外突出,不能放平坐穩(wěn)。全體淡黃白色或黃褐

白色相兼,形如虎皮,故又有虎皮貝之稱。質(zhì)亦堅實,剝?yōu)閮砂昕梢娪作[瓣二三枚及殘留的莖芽一枚。斷面白色,略顯粗糙,亦顯粉性。氣微,味甘苦不一。

以鱗莖完整。均勻,色白,有粉性者為佳。

3、平貝

來源: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平貝母干燥的鱗莖。野生與栽培。

產(chǎn)地:主是于黑龍江五常、尚志、吉林大華甸、撫松、臨江以及遼寧等地。

采集加工:6月上旬,地上部枯萎時,挖取3~4年生的鱗莖,炕干;將炕燒至溫熱(最高40℃)于炕上薄鋪一層柴草灰(為吸收水分),把貝母均勻地排列在炕上,不可重疊,再蓋一層柴草灰,約炕一晝夜,即可干燥。干后篩云柴草灰,再炕或曬一日即可。

性狀鑒別:鱗莖呈扁圓形。高0.5~0.8厘米,直徑1~2厘米。外層兩鱗莖較肥厚,大小相似,相對合抱。頂端平坦,中心略凹陷,呈敞口狀,可見內(nèi)層鱗莖一二枚合抱而生。底部根蒂褐色,亦略凹陷。全體白色或黃白色。質(zhì)頗堅實而顯光潤。斷面白色,粉性。氣微酸,味微苦。

以鱗莖均勻,皮細堅實,粉質(zhì)者為佳。

4、生貝

別名:伊貝

來源: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伊貝母干燥的鱗莖。野生或栽培。

產(chǎn)地:主產(chǎn)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霍城,水定及博樂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等地。

采收加工:在6~7月間挖取,洗凈曬干即成;亦有洗凈用鹽水浸泡后再曬干,色較白。

性狀鑒別:鱗莖呈扁圓球形,大小不一。高約0.8~1.5厘米,直徑1~2厘米。外層兩鱗瓣大小相似,相對合抱。頂端呈開口狀、孔形或開裂,孔口多含有殘留的莖桿。底部略平坦,根蒂多平凹,亦有微外突者,一般能放平坐穩(wěn)。表皮粗糙,黃白色或黃褐色。質(zhì)略疏松。斷面白色或黃白色,亦顯粉性。剝?yōu)閮砂昕梢娪作[一二枚及殘留的莖桿一枚。氣微、味苦。

以鱗片肥厚,色白,堅實,有粉性者為佳。

主要成分:含生物鹼主要為貝母素甲、貝母素乙,另有次要者為貝母新堿、貝母芬、貝母定堿、貝寧替定。此外,還含有貝母醇。

功效與作用:開泄肺氣、除熱散結(jié)。其作用為:

(1)鎮(zhèn)咳。貝母素甲、乙對小鼠有較明顯鎮(zhèn)咳作用。

(2)阿托品樣作用。低濃度下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;又有使實驗動物瞳孔擴大;促進腸蠕動。

(3)升壓。有一定降血壓作用。

(4)興奮子宮。貝母素甲對家兔子宮有較強大的興奮作用,已孕子宮比未孕子宮更敏感。

炮制:磨粉或搗碎,生用。

性味:辛、苦、微寒。

歸經(jīng):入心、肺經(jīng)。

功能:潤肺化痰,清肺熱,除肺燥。

主治:陰虛肺燥的虛癥咳嗽,吐血及虛勞咳嗽等癥。

臨床應用:1、治熱咳,急性者較適宜,如風熱感冒、急性上呼吸道炎、肺炎之咳嗽,有口于喉癢,痰稠色黃者,可用浙貝配連翹、牛蒡子、山梔皮、蔞皮等,方如蔞貝湯。又可配桑葉、杏仁、菊花、牛蒡子、方如桑杏湯(見杏仁項下)

2、治瘰疬(頸淋巴結(jié)核、慢性淋巴結(jié)炎)配玄參、牡蠣,方如玄參牡貝湯(見玄參項下),或配玄參、牡蠣、夏枯草、生地,方如頸淋巴結(jié)炎方。前人認為浙貝有散結(jié)作用,但其原理尚等進一步研究。

3、治胃、十二指腸潰瘍病,作為烏賊骨的輔助藥,處方和治療原理參考賊骨項下。

4、治癰腫,尤其乳房炎,作輔助藥用,配銀花、菊花、蒲公英等。

附:1、浙貝與川貝比較:浙貝藥性較燥烈,而川貝藥性較緩和,氣味不濃,小兒用之頗合適。浙貝清熱散結(jié)作用較強,多用于急性風熱咳嗽,川貝潤肺化痰作用較好,多用于慢性虛勞咳嗽。2、前人認為貝母反烏頭,現(xiàn)代一些實驗初步證明貝母和烏頭混合給藥后,實驗動物并無嚴生反應。

用量:一般9~15g,治瘰疬可用至18~30g。

處方舉例:1、蔞貝湯:瓜蔞皮9g,浙貝9g,牛蒡子9g,連翹9g,山梔皮6g,桑葉6g,花粉9g,薄荷5.5g(后下),水煎服。

2、頸淋巴結(jié)炎方:浙貝18g,夏枯草15g,生地15g,玄參15g,生牡蠣30g(先煎),水煎服。

注:1、川貝類在商品上習慣認為松貝、青松最好;爐貝較好;平貝亦好;生貝較次。

2、除上述的貝母外,甘肅省產(chǎn)一種岷貝形太與松貝相似,有的小鱗瓣不生于合抱的中心,而生于大鱗瓣的前后,前面呈“懷中抱月”形,后面有一淺縱溝為小鱗瓣脫落的痕跡,亦有的兩個鱗瓣基本相等,開口較大合抱而生。還有陜西的太白貝、浙江的東貝、湖北的板貝等多種貝母,但產(chǎn)量較少,多地產(chǎn)地銷。

3、貝母因富粉性,在加工烘干時,溫度不宜超過40℃,否則容易湖化,堆積過厚會自行發(fā)熱產(chǎn)生陰碴,曬晾時,翻運過勤及反復揉擦也會使貝母“熟熥”,干后均會形成油子或僵瓣,使貝母品質(zhì)降低。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焦點熱文

八角蓮

八角蓮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【別名】八角連(《綱目拾遺》),金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